1995年我上大學,在那個沒有手機、沒有網絡的時代,我和朋友們最開心的事,就是一起出去玩,穿得美美噠,然后笑顏如花地拍上幾張照片,那時富士和柯達的膠卷大概20元左右,對于我們這些窮學生來說太貴了,而樂凱膠卷12塊錢一卷的,照相效果不錯還便宜,自然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。當年那些承載了我青春記憶的照片,如今都完好地保存在我的相冊里,成為了珍貴的紀念。
1999年大學畢業我來到了保定工作,驚喜地發現:樂凱在保定!于是每次經過樂凱公司大門口或是在電視上看到 “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”“留住真情真色彩”的廣告時,總是激動不已,對樂凱充滿無限向往。
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,我通過應聘被樂凱錄取了,當得知自己可以到心儀已久的公司上班時,激動、興奮、幸福的心情難以言表,于是在心里與樂凱相約:共同成長、共鑄輝煌!
10月份,我被分到了片基事業部TAC線工作,作為國內唯一一條光學級TAC膜生產線,正在進行化工試車。來了沒多久我就深刻地體會到了樂凱“拼搏、奉獻、創造、共享”的企業文化的實質所在:當時化工試車期間,每天工作12小時(三班兩運轉),由于工藝、設備都在調試階段,生產不穩定,勞動強度非常大,試車、穿片是最主要的日常工作,好不容易穩定下來后,再調試、再斷片、再穿片甚至停車再開車是家常便飯,技術人員飯顧不上吃、水顧不上喝,覺都沒時間睡,經常連軸轉上幾天,每天下班前運送堆積如山的廢片,經常累到走不動路…就是這樣艱苦的工作,年輕的員工們沒有抱怨更沒有退縮,一次次沖上去,像沖上戰場的戰士一樣英勇頑強。我深深地被他們的精神感染著、激勵著,于是我投入了十二分的熱情,在不斷地學習、總結中積累,在不斷地成功、失敗中提高。雖然在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幾歲的TAC生產線我是長者---年僅31歲的我被戲稱為“老吳”,但是我知道比起他們,我才是一名真正的新員工。于是我努力著、奮斗著,痛苦并快樂的過著“老吳”的生活…
為了充分發揮“老技術員”老吳的作用,我開始找活兒干,不久我就發現:由于生產線不穩定,生產線其他幾位技術人員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處理各種突發問題上,沒有人對工藝、設備參數的調整進行記錄和跟蹤,經常導致試驗數據不全,無法對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,這也就給改進方向的確定制造了不小的困難。于是我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“做筆記”的“大事業”上,每天我拿著小本在生產現場轉悠,記錄實時的工藝參數、設備狀態、產品狀態、檢驗結果…我幾乎見啥記啥,甚至碰頭會上大家的發言,我都一一如實記錄,我的行為經常遭到大家的調侃,“吳秘書過來,把這個記一下”,“趕緊讓老吳把那個記一下”,明知大家在開玩笑,我卻每次都很當真的都記下來。沒多長時間,我的“筆記”就開始發揮大作用了,因為這些“筆記”全面地記錄了各種問題出現前后的參數及生產狀態,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,因此試車初期的剝離印痕、劃傷、麻點等質量弊病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。由此老吳的“筆記”開始讓大家刮目相看,“老吳”變得越來越出名、越來越有用了。時間久了,我對哪些該記,哪些不該記有了深入的認識,于是我開始有針對性的記“筆記”,而且定期對“筆記”匯總整理,并進行了分類和總結,幾年下來我就累積下了厚厚的十幾本筆記和兩萬多字的“總結”,這些不起眼筆記材料卻多次登上“大雅之堂”,出現在各種質量問題分析會上、與外國專家交流的會議上,甚至樂凱報也對它進行了報道。“老吳”的筆記不僅在解決各種生產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而且記錄了“TAC”膜生產線成長、發展的歷史,成為了值得珍藏的寶貴財富。
一轉眼十一年過去了,隨著感光膠片時代的結束,樂凱已由傳統的感光材料制造商轉型為圖像信息材料、高性能膜材料、印刷影像材料的現代化企業集團,營業額已突破60億元,產品遠銷90多個國家;我們的TAC膜產業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發展迅速,已經成為樂凱的支柱產業之一,同時填補了國家光學級TAC膜行業的空白;我也由當年的“老菜鳥”變成了今天的“藍骨精”(因為我們的工裝是藍色的),我的職務也由當年的“技術員老吳”變成了今天的“研發質量部經理老吳”。
一切都在變,變得更好、更高,只是樂凱人頑強拼搏的精神從不曾改變,樂凱“拼搏、奉獻、創造、共享”的企業文化從不曾改變。也許我們不會在樂凱干上一輩子,但是樂凱的精神、樂凱的文化足以影響我們一輩子。
樂凱堅持自主創新、砥礪前行走過來60載的風雨歷程,而今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美好的明天。而已過不惑之年的我一如既往地堅持著、努力奮斗著,為了我們的小目標:實現TFT型高端TAC膜的全面上市;為了我們的大夢想:成為TAC膜行業的領軍人…
每天,迎著初升的太陽去上班,我都心里暖暖的,如果有人問我:為什么?我會驕傲的告訴他:我和樂凱有個約會!